牛樟芝(學名: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1][2][3],簡稱樟芝,又名牛樟菇、樟菇、窟內菰、神明菇,是擔子菌門傘菌綱多孔菌目台芝屬的一種多孔菌類,也是臺灣特有的藥用真菌,在野外只生長於臺灣特有的牛樟樹幹內中空的心材上[3],百年以上的牛樟樹幹腐朽之心材內壁,或枯死倒伏之牛樟樹木材潮濕表面,其生長環境均屬於幽暗、潮濕且溫度稍低之中海拔地區,生長緩慢,要產生子實體的時間相當長[4]。 數十年前,經口耳相傳,一些山區居民把樟芝當做藥用真菌使用,引起人們高度重視,而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技產業,則是本世紀的事。
自1991年之後,牛樟芝的研究開始起步,2000年之後漸受重視,目前牛樟芝人工培植除了段木栽培法外,生技公司大多透過液體培養法 和固態培養法生產產品,好的技術可以透過此兩種方法提供較為價廉物美的保健食品,也不會造成砍樹的環保顧慮。2006年,大葉大學何偉真教授將研發成功之牛樟芝段木人工量產栽培技術以產學合作方式轉移業者應用,開始了企業化生產。之後由於企業對技術門檻較低的牛樟芝段木栽培技術保護不周,加上後來工研院產業學院的開班授課,牛樟芝段木人工栽培因而普遍,此無形中亦助長了牛樟樹被盜伐的悲慘命運。也因牛樟木材取得不易價格高漲,許多替代木材陸續被開發出來應用於牛樟芝的生產。在臺灣森林內,牛樟芝與牛樟樹為特殊之寄生關係,也就是說天然狀況下牛樟芝不生長於其他樹種。但是,人工培養時,牛樟芝可以生長在某些其他樹種之木材上,如香樟、黃樟、福州杉等。液態及固態培養法基本上以生產菌絲體為主。可是人工固態培養基上也可以培養出年輕的子實體。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