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永續文化美食」(Sustainable Gastronomy)感言

推廣「永續文化美食」(Sustainable Gastronomy)感言

2001年秋天,當全球因911事件陷入不安,我在德國與瑞士邊境的一個寧靜小村莊參加會議。某個午後,我騎著腳踏車在鄉間穿梭,意外捕捉到一幕令我難忘的景象:幾位當地人正彎腰撿拾滿地落果,那是為了製作自家果醬的梨子。他們不浪費任何一顆果實,也不依賴外來供應,這就是德國能達成糧食自給率100%的原因之一。


多年後,當我投身於推廣「永續文化美食」(Sustainable Gastronomy)時,我才驚覺,這張照片一直深藏在我的心裡。它不只是鄉野風情的印記,更是土地哲學與飲食文化的縮影。


回看台灣,我們擁有豐沛的水果資源與多樣在地食材,如苦茶油、黑豆醬油、洛神花、柴燒鹽、原生香草等,是否也能以果醬、發酵品、油品、調味料等形式,發展出兼具日常使用與文化深度的生活方式?


我們不應只滿足於「生產」這些素材,更應思考如何「再造」與「再詮釋」,將這些內含台灣風土與記憶的食材,轉化為文化產品,進而成為國際交流的語言與橋梁。


「文化美食」不只是一盤菜,它是一種態度、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價值觀。當更多人願意理解食材背後的故事,願意品味在地文化的深度,我們才真正走向了永續與世界對話的道路。


摘自李丁讚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