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酵派對」從食農教育出發,讓吃得好成為改變的力量

「微酵派對」從食農教育出發,讓吃得好成為改變的力量

「微酵派對」從食農教育出發,讓吃得好成為改變的力量

「微酵派對」是一座連結土地、農村與企業的橋樑,透過食農教育,與永續對話,不只串聯農村夥伴共好,更對接企業ESG發展目標。讓每個人只需要「吃得好」,就能成為改變的力量,共創人與自然共生的未來。

「微酵派對」從食農教育出發,讓吃得好成為改變的力量

贊助

經過寫著「康莊休閒農業區」的大石,就進入一片20多公頃、全臺最大有機農業專區的聚落。邱照明和太太吳昭燕八年前來到這裡,他辭去不動產業務培訓講師的工作,想要一圓田園夢,他們走遍全臺灣,一心只想投入有機農業,最後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

來到康莊聚落之後,邱照明發現有機農業推動不易,僅憑個體農家之力難以突破僵局。他不只要實現自己的有機夢,更希望與社區共同前進。於是,他以健康發酵食品作為起點,透由「微酵派對」,串聯社區夥伴,開始與企業對話,為土地導入更多可能,期盼以更大的力量推動有機農業,擴大影響力,讓臺灣土地煥發新的生機。

「微酵派對」透過發酵食物來闡述如何吃得健康。

如世外桃源的康莊有機聚落

說康莊有機聚落是世外桃源並不誇張,它位在桃園市大溪區,以康莊路為主要道路,離大溪老街不遠,離石門水庫也很近,但是一點都沒有沾染到都市的氣息,農田、埤塘,生態豐富,自成一片寧靜的村莊。

康莊有機聚落在冬天稻田休耕時撒綠肥養地。

義和社區在2017年成立了「康莊有機聚落」,居民建立共識推廣友善環境耕作,以永續農業為目標,盤點了許多閒置農田,轉租給想做有機的年輕人,邱照明也剛好在此時投入。

他帶我們在聚落裡散步,倒映著藍天白雲的日月埤塘,有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這裡是展現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池,有臺灣特有種萍蓬草、獨角仙和甲蟲喜歡的光臘樹、氣味很像蒜頭味的蒜香藤,日潭中間的小島成為水鳥的棲地……,邱照明說:「透由五感體驗讓大家認識生物多樣性,這些會變成生活的養分。」

帶遊客導覽認識康莊有機聚落。(邱照明提供)

康莊有機聚落的作物有稻米、花卉、各種葉菜與根莖類蔬菜。除了自然生態,這裡也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保存良好的簡家古厝有180年以上的歷史,是傳統閩南式三合院,已經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圍牆大門的屋脊上有五朵花,代表這戶人家曾經是五品官。有緣的是,邱照明種植洛神的田就是簡家的地,簡家阿公和他特別聊得來,就把地租給了他。

簡家古厝是聚落裡保存完整的閩南式三合院。

聚落旁的十一指古道可通往石門水庫,桐花季時這裡也是熱門賞花步道,爬上一段階梯,百年茄冬樹是社區的守護神,耆老說他們200多年前來到這裡的時候就有這棵樹了,而且當時就已經是一棵大樹。從高處可以俯瞰阡陌縱橫的聚落,一時之間還真會忘記這裡其實離市區很近。

凝聚夥伴共識一起推廣有機

邱照明經營「綠合農場」推廣食農教育,四季會舉辦不同的活動,春天種水稻、夏天玩泥巴、秋天採洛神、冬天採羽衣甘藍,最主要是帶大家認識生物多樣性。

綠合農場的洛神花田在秋天時開放採摘體驗。(邱照明提供)

邱照明解釋,「微酵派對」透過發酵食物與土地進行連結,探索好食物對身體的影響。他設計的派對包裡,包含康普茶、發酵蔬菜、醃漬品與米糠漬,展現發酵食的健康魅力。

健康發酵食運用微生物將營養轉化為小分子,讓身體更易吸收,同時攝取好菌,平衡腸道健康。他希望藉此推廣有機生活,讓更多人感受健康飲食的力量。

邱照明與吳昭燕夫妻示範康普茶製作。

當天,邱照明現場示範了康普茶的製作,主要成分是茶、糖、水,而最重要的核心是SCOPY(紅茶菌母)。有趣的是,含有微生物的SCOPY竟然會對環境和人的情緒產生感應。吳昭燕分享,有位客人帶回家的SCOPY長成像嘴唇的形狀,原來是因為他到處和朋友分享康普茶的樂趣;另一位小女孩養出來的SCOPY則帶有清澈微酸的滋味,和大人的風味不同。

SCOPY本身帶有Q彈的口感,不僅可以製成茶飲,還能直接食用或打進蔬果汁裡。只要餵它甜茶,它就能不斷生長。吳昭燕笑說:「SCOPY就像個公主,喜歡甜甜的糖和良好的環境。」

從派對包、康普茶、紅茶菌母來認識發酵食物。

聯盟夥伴中的「找到莓」有機草莓園,由園藝系畢業的主人黃琳方經營。她原本種植蘭花,因緣際會接觸到草莓後,便一頭栽進草莓的世界,不僅種植了20多種草莓,還自行育苗、養蜜蜂授粉。

每年12月到隔年4月是園區開放採草莓的季節,有些客人甚至會為了追逐特定品種來到這裡。「桃薰這支是水蜜桃草莓,粉橘色的,聞起來、吃起來都像水蜜桃;粉黛是白草莓;還有一支比較有名的是日本的紅顏,吃起來是香檳葡萄味……。」黃琳方講起草莓如數家珍。

黃琳方把「找到莓」有機草莓園的故事都記錄下來。

過了草莓季的5、6月,她會為老客人種一些玉米筍、小西瓜等輪作作物,供他們採摘。7月開始的下半年就準備打田、曬田,這時候她就不會接待客人了,認真當個專職農夫,就為了把田照顧好。

另一位聯盟夥伴陳評煌經營羽衣甘藍園,是臺灣最早種植羽衣甘藍的農夫,當初是癌症術後復健協會從美國帶回種子,請他幫忙種植。羽衣甘藍葉形如羽毛,屬十字花科,營養價值極高,如今已在臺灣逐漸普及。

他的菜園不僅開放採摘,還設有一間大教室,教遊客製作羽衣甘藍料理,例如生菜沙拉、綠拿鐵,或者炒蛋都很適合。透過這樣的分享,讓更多人了解羽衣甘藍的美味與健康價值。

陳評煌的羽衣甘藍園。

而無論康莊聚落裡有多少農作物,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就是「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這正是陳評煌的最大貢獻。他退休後,邀集附近的農戶、對有機農業有興趣的朋友,共同耕耘這片原本荒蕪的土地。

有人種植,就需要有人行銷,於是陳評煌成立了合作社。隨著政府開始推廣食農教育,合作社的角色也逐漸擴展,不僅供應附近國小營養午餐的蔬菜,還深入校園教孩子們種植有機蔬菜。此外,合作社也提供團體預約服務,包括聚落生態導覽、有機蔬菜採摘,及農村風味餐等體驗活動,進一步推廣食農教育的理念。

「康莊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是農友們最堅實的後盾。

導入企業資源共創價值

邱照明說,透過這次的城鄉品牌計畫,他們以「微酵派對」為核心,重新梳理地方的發展方向,聚焦在目的性旅遊和目的性消費。早期,他們專注於農遊體驗,但發現消費者難以在短時間內閱讀土地所傳遞的大量訊息,導致整體成果不如預期。於是他決定轉向與企業對話,尋求更深度的合作模式,藉由地方資源整合與價值共創,讓地方發展能走得更穩、更遠。

邱昭明梳理聚落的利害關係人、品牌故事、SDGs成果等,用清楚的圖文呈現出來。

邱照明帶領地方夥伴梳理出「人與土地的關係圖」,他坦言:「這些內容對農戶來說並不容易理解。需要向他們說明什麼是利害關係人、SDGs,協助他們梳理自己的故事,進而確立目標。這些其實都是社會影響力的語言。」然而,當農戶意識到自己再平凡不過的日常竟符合SDGs,他們的認同感便油然而生,進一步凝聚了地方共識。

如今,他們將目標與企業的永續發展相扣合,探討「為何企業要跟農村青年合作」以及「農村在企業ESG轉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透過深度對話,企業能夠理解地方的期待與挑戰,透過企業的資源與視角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為地方與企業搭建起一座聯結共榮的橋樑。

辦市集邀集聯盟夥伴來擺攤與分享理念。(邱照明提供)

在企業內部,不同部門有各自的語言,例如綠色採購屬於總務範疇,員工旅遊是人資的工作,企業伴手禮由福委會負責,而企業永續目標和社會影響力則是永續部門的職責。只有當企業理解農村可以在外部夥伴扮演的角色,才能進一步整合內部資源,實現有影響力的協同效應。

透過繪畫體驗活動讓遊客認識聚落裡的生物多樣性。(左圖邱照明提供)

這是一個互利共創的過程。過去4年,康莊聚落完成了超過300場食育教育活動、50場企業永續相關活動,以及20場社區共識工作坊,讓產業契作量增加了300%。這些努力成功串聯內部與外部的利害關係人,推動了有共感的系統性變革。

微酵派對——從食,重拾永續本質,希望更擴大康莊有機聚落的社會影響力。

相關商品